能源資訊設計準則
Visual Design for Energy Info

將資訊變得有意義

你知道什麼樣的能源資訊對使用者才是有意義的嗎?

不管是每個月的電費帳單、電費記帳APP或是智慧電器上的各種資訊,
這些資訊對我們而言有存在必要,但卻不一定能在當下馬上意會到的它的重要性。
我們的能源資訊設計準則,是提供各種用電數據(data)在不同情境下的視覺化手法,
協助專業的視覺設計師與其他相關部門的人參照、彼此討論的基礎工具。

  1. 用電資訊設計基本原則
  2. 累計用電總量
  3. 整體用電歷史紀錄
  4. 各電器使用時間
  5. 各電器使用次數
  6. 各電器資料比較
  7. 未來用電預估
  8. 用電地理分佈



  



1. 用電資訊設計基本原則

1-01. 清楚標⽰資料統計期間有助於詮釋

資料統計的期間也是資料的一部分,
使用者必須知道資料統計期間,才能進一步解釋資料。



回到總表




建議:應標示明確日期區間



1-02. 用電資料計算單位以一個月為上限

使⽤者在閱讀用電資料時,
會去回想那個期間內的用電⾏為來解釋資料,
如果資料計算的期間太⻑,
使⽤者很難回想過去那段時間的行為,
資料就不容易被解釋。



回到「用電資訊基本設計原則」

回到總表




建議:統計日期應以每個月為週期



1-03. 即時的資訊應該提供最後更新及下次更新時間

即時的資料應有「多久更新一次」的定義,
尤其即時資料改變的幅度很小時,
使用者更不容易看出資料是即時更新,
有文字說明能幫助使用者確定這是即時更新的資訊,也知道何時會更新。



回到「用電資訊基本設計原則」

回到總表




建議:當下狀態應顯示更新資料時間



1-04. 資料傳達不同的含義,避免使用同一種呈現手法

使用者會將類似的視覺元素當作相同的傳達含義,
當同一張圖表內有兩種以上的資訊要傳達時,
應盡量使用各自不同的視覺手法來表達。

反過來說,當一種呈現手法可以看懂所要表達的意思,
就不需額外呈現手法,反而造成混淆。



回到「用電資訊基本設計原則」

回到總表




應避免:當顏色與長度都代表著支出多寡時,反而增加閱讀負擔



1-05. 有意義的資料切分手法可以引導閱讀

資料量多的時候,一次攤開所有的資料對於閱讀負擔很大,
如果可以適度的切分資料,
就能夠引導人分批次閱讀,看起來也更精簡。

另一方面,歸類方式必須有意義,
才能幫助使用者解釋資料。



回到「用電資訊基本設計原則」

回到總表




建議:大量資料一次呈現時,應適度區分條列資料



1-06. 時間軸以直線呈現為佳

用電資料常配合時間軸來表現隨著時間改變的趨勢,
通常時間軸會以直線來呈現,
使用者容易理解資料隨時間變化的概念,
在同一個軸線上也比較容易看出趨勢變化。



回到「用電資訊基本設計原則」

回到總表




建議:當資料依照時間軸呈現時,直式表格較好閱讀



1-07. 細刻度有助於校正心理感覺與實際落差

圖表中的刻度就像是比例尺,一個刻度寬度代表一個量的意義,
但是圖表的比例尺不一定都能符合每個人心中的想像,

因此,圖表上適時地提供細刻度,
可透過它校正自身所認知的數值,與實際數值之間的落差。



回到「用電資訊基本設計原則」

回到總表




建議:表格刻度應有區分粗細方便使用者抓概估量



1-08. 主要與次要刻度線須清楚分明

過多的線條容易造成視覺疲勞,
有些人對密集圖案敏感,甚至迴避閱讀避免不適;
應盡可能凸顯主副刻度間的視覺強度,減低視覺疲勞,
例如粗細、深淺等方式,讓整體圖表保持清晰感。



回到「用電資訊基本設計原則」

回到總表




建議:表格刻度應有區分粗細降低疲勞感



1-09. 圖例色使用,以五個內的不連續色階為佳

一般人對於相近色的辨識能力並不相同,
在圖表的圖例色使用上,
應盡量避免使用漸層,或色階相近的顏色。

相較之下,利用基本色彩作色階圖例會是較佳的設計。



回到「用電資訊基本設計原則」

回到總表




應避免:同色階深淺色區分,辨色能力弱的使用者將感到吃力



1-10. 須考量家中多台相同電器的狀況

一般家中可能會有兩台以上同類型的電器,
例如電風扇或冷氣。

當需要呈現個別電器資料時,
必須能識別這是「哪一台」電器,

此外,電器用固定的示意照片也有過時的風險,
例如窗型冷氣現在已經很少見。



回到「用電資訊基本設計原則」

回到總表




應避免:真實照片會有過時跟無法對應的問題

  



2. 呈現累計用電總量

2-01. 由下向上累積的呈現,適合累計型的資料

累計概念像是蓋大樓或是往水桶注水,會向上堆疊累加,
當累積方向和生活經驗的既定印象相反時,
不容易馬上看出來這是累計的資料。



回到總表




建議:累積應由下往上符合物理慣例



2-02. 避免讓使用者透過多種圖示來自己計算總量

當使用者想要得知總量資訊時,
看數字或是長條圖可以一眼就看到總量資訊,
不該讓使用者去細數不同面額的圖示自行計算。



回到「呈現累計用電總量」

回到總表




應避免:使用圖案代替數字呈現累計結果



2-03. 儀表板圖像不適合用在靜態媒體上

儀表板的意象可用來表現總量,
或可用來表現瞬間狀態,
例如油表或時速表。

儀表板指針的動態效果提供了判斷的線索,
變化穩定是表現總量,來回跑動是動態瞬間;
但當圖表被使用在靜態媒體上,
就會失去動態效果的提示,
容易造成使用者誤解。



回到「呈現累計用電總量」

回到總表




應避免:使用動態意涵圖像在靜態媒材上



2-04. 長條圖比數字更有累加的效果

長條圖呈現累積的數值量,
相較之下,僅呈現用電結果的「數值」就沒辦法給人累計感,
有些使用者會將數值視為通用的數據,
例如:基本耗電量、電器價格。



回到「呈現累計用電總量」

回到總表




建議:強調累加概念,應使用視覺圖塊效果比單純數值好

  



3. 整體用電歷史紀錄

3-01. 資料量過多時,折線圖比長條圖更適合

用長條圖呈現大量用電紀錄圖表,
長條過多且密集,容易讓使用者感到視覺疲乏,
且在判斷數值時,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對齊長條以免看錯。



回到總表




建議:大量資料呈現時,簡化資料本身量體可降低閱讀疲勞



3-02. 雷達圖不適合歷史紀錄

雷達圖通常用於多個獨立向度的資料統整在一張圖表中,
例如:能力分析、人格特質圖,
判斷哪些向度明顯突出,理解整體概況。

但歷史紀錄通常是長期且詳細的數據資料,
放射狀的軸線與圓弧刻度,
讓閱讀方向並不固定也不易對齊,
反而不容易細看數據或判斷用電趨勢。




回到「整體用電歷史紀錄」

回到總表




建議:依照時間軸呈現的資料,應該以線性呈現較好



3-03. 歷史用電圖表,不建議用收帳月份呈現

目前的電費帳單通常是兩個月一期結算,
例如九月份電費帳單實際上是七、八兩個月的電費;
有些圖表呈現歷史紀錄時,仍依據帳單結算月份,
但一般閱讀認知,習慣以實際當月月份來理解,
而非帳單結算月份。



回到「整體用電歷史紀錄」

回到總表




建議:電費資訊應以當月花費紀錄為主




  



4. 各電器的使用時間

4-01. 當電器跨日使用時,圖表應表現時間延續感

有些電器例如冰箱或冷氣,使用時間常跨不同日期,
如果圖表紀錄只呈現一日的資料計算時,
容易產生不合理的間斷感;

若能表現出時間延續感的手法,
將減少誤讀資料的可能性。



回到總表




建議:使用時間跨日時,可適度表達時間延續感



4-02. 圖表線段端點形式應保持精準

圖表線段端點的形式若做太多變化容易讓人錯估,
例如端點使用大圓點設計雖然較為醒目,
卻因為佔據了一定的面積,
反而讓人不知道實際使用時間是多少,
若使用時間很短,就更無法呈現出正確的長度。



回到「各電器的使用時間」

回到總表




應避免:端點標示應避免讓人無法確認精準位置



4-03. 避免使用鐘錶意象呈現24小時

鐘錶意象雖容易讓使用者理解在表達時間,
但通常一圈是12小時,
若以一圈24小時的方式來呈現,
反而會造成使用者讀錯數值。

如用圓形呈現一天24小時,
可嘗試用地平線意象,
上半圓為白天、下半圓為黑夜,
消除鐘錶一圈12小時的既定印象,
也更容易理解白天及黑夜的標示。



回到「各電器的使用時間」

回到總表




應避免:鐘錶12時意象應避免呈現24小時的時段資料呈現



4-04. 呈現用電時間長度,應使用單一維度的元素

單純呈現用電時間的資料時,
隨著時間變化的資料僅有一個維度改變;

除非特殊狀況,
否則用兩個維度以上的形式像圓圈或正弦波等,
反而讓人難以判讀。



回到「各電器的使用時間」

回到總表




應避免:減少使用兩維度意涵的圖樣在單一維度上呈現資料,避免混淆




  



5. 各電器的使用次數

5-01. 次數資訊本身不需視覺化

使用次數本身依靠數字就可明白,
將它圖像化讓使用者自己計算次數,
反而讓閱讀負擔更重。

甚至,使用次數需要與其他資料搭配才能具有意義,
需要單獨呈現使用次數的場合並不常見,
即使需要,用單純數字表示即可。




回到總表


建議:次數直接呈現數值即可,視覺化意義不大




  



6. 各電器的資料比較

6-01. 比較資料間的多寡分佈時,長條圖比數字更合適

當需要比較量的精確多寡差異時,
單純數字顯示已相當清楚明瞭,
如果超過兩筆以上的資料或僅快速瞭解趨勢,
利用長條圖搭配數字呈現即可達成。



回到總表




建議:相互比較時,長條圖可以快速得出結果



6-02. 多筆資料共用部分圖表時,能更有效引導使用者比較

當多筆資料需要彼此比較時, 若能共用圖表內容,像是軸線、網格等,
使用者自然而然會做比較。




回到「用電資料比較」

回到總表


建議:相互比較時,應該共用同一欄位引導使用者去比較



6-03. 兩筆資料應放在同一軸線上才容易比較

當使用者需要比較資料並判斷內容時,
同時座落在同一軸線上就能容易判斷相對位置,




回到「用電資料比較」

回到總表


建議:要同時表達用量多寡與超過標準與否,應在同一軸線上直接比較



6-04. 資料間的主從關係應明確呈現

多比資料放在一起時,
若有主要比較者和被比較者差別,
前者的設計應較後者明顯,
使用者才能感覺到彼此主從關係進而比較。




回到「用電資料比較」

回到總表


建議:主從資料應更加明確表示



6-05. 視覺化重點應放在比較結果,而非原始資料

當需要比較各項用電資料時,
「結果」才是使用者所在意的,
例如鄰里比較時,
自己的用電與其他人比起是高或低,差距、排名等,
而非直接視覺化所有家戶的原始用電量,
讓使用者自己計算。




回到「用電資料比較」

回到總表


建議:呈現比較結果時,須考慮脈絡需求而決定呈現方式



6-06. 凸顯差距處有助於判斷差異量

比較資料時,凸顯資料之間的差距,
可幫助使用者快速判斷差異量, 例如,股票成交價的記錄圖。




回到「各電器的資料比較」

回到總表


建議:凸顯差數有助快速換算損益



6-07. 要提醒電器用量時應直接呈現狀態

當需要提醒用戶電器用量資料,
例如用電量超過平均值時,
直接提示超量狀態,
會比隱晦地呈現當下用量與平均用量的差值,
來暗示使用者用量超過來得妥當。




回到「用電資料的比較」

回到總表


建議:直接呈現用電量判斷結果



6-08. 狀態判斷提示,應先提供定義

當電器用量資料比較需要提醒用戶整體狀態,
例如:用電量「偏高」或「過高」等用詞,
因為用電量會有起伏的容許範圍,
應先提供判斷標準,使用者才能理解當下狀態,




回到「用電資料的比較」

回到總表


建議:呈現狀態時,應先提供判斷定義




  



7. 未來用電的預估

7-01. 預估趨勢如果將過去記錄一同呈現會更具說服力

人們擔心過度相信預估值而錯估最後結果,
因此會依據預估方法的可靠性,
來判斷是否要相信預估結果,

所以當要呈現預估資訊時,
必須讓人能知道是由之前的歷史記錄所推估出來,
人們會比較願意相信這項預估結果。




回到總表


建議:提供預估可額外給予趨勢預測圖



7-02. 預估資料適合用虛線形式呈現

虛線意象普遍代表「非目前的狀況」,
常見於天氣預報、導航路線、股市走向等;

當需要呈現用電相關的預估,
例如用量、數值或位置的時候,
虛線相較於其他圖像元素更易理解。




回到「未來用電預估

回到總表


建議:虛線意象符合預估值




  



8. 用電的地理分佈

8-01. 地理分佈應標示所呈現區域範圍的說明

當用電資訊以地圖方式呈現時,
範圍應考慮情境跟資料本身意義的合理性;

舉例來說,
家庭用戶在意的範圍可能只是同一個社區,
商業用戶在意的是整棟建築,
地方政府在意的是整個縣市等,
圖表應標示出所呈現的區域範圍,
會比較清楚圖表所要傳達的含義。




回到總表


建議:呈現地理範圍應考量真實需求



8-02. 在地圖上呈現單一用戶時,須考慮使用脈絡

在地圖上要呈現單一用戶位置時,
須考慮地圖範圍與使用情境;

例如以台灣全圖呈現個別用戶位置,
各種記號因為一定的面積,
看起來像代表一個區域而非定位單獨一點;

因此,當需要標記地理圖上單一地點時,
除了將範圍縮小至社區、甚至單一建築物的尺度,
也可以考慮現有的標示方式,
例如:房屋圖示、Google地圖標記等現有的圖示。



回到「用電的地理分佈」

回到總表







8-03. 避免資料點重疊,造成干擾難以閱讀

當資料數量多又需要依照地理呈現時,
除非只需呈現密集感,
否則會發生資料重疊的情形,
應重新思考註記記號的樣式,
甚至考慮資料是否用地圖呈現是必要的。




回到「用電的地理分佈」

回到總表


建議:用戶本身圖標可特別處理